昨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对母子正在开启聊天模式。
儿子开心地说,今天的一堂科学课特别有意思,老师带着大家做实验感觉太棒啦。说着孩子便侧目期待妈妈会问他是什么样的实验。
妈妈却“哦”的一声,没有孩子预想中好奇的表情,话题一转问孩子:
“我看到老师发的课堂照片,大家都在仔细看老师演示,你怎么在和同学交头接耳呢,平常上课你是不是也这样不认真听啊?”
孩子一脸不悦,松开妈妈的手,独自向前走,妈妈紧追着儿子,想要一个回答。孩子很气愤说:“妈妈你没在课堂上不知道情况别乱说!”
他们的聊天不欢而散。妈妈责怪孩子小心眼,一言不合就生气;而孩子觉得莫名的气是事出有因,好好的聊天就被妈妈这样一句话终结。
想想多少父母也是这样,孩子兴致勃勃地期待和父母交流,话题还没有展开就不幸被聊死,草草收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曾说,父母最错误的沟通方式之一,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只会评价式聊天的父母,真的太“无聊”
网上看到曾有一所小学的老师们广泛收集了一份关于孩子怎样和父母聊天的问卷,近4千份的问卷结果让人意外,孩子和父母每天的聊天时间不仅短而且太目的性太强。
数据显示:聊10分钟左右占比34.53%;聊20分钟左右占27.14%;聊30分钟左右占31.1%;仅有7%的孩子每天能和父母聊上1小时及以上的时间。
在这有限的聊天时间里,每天聊得最多的是“学习及作业”,和孩子聊“梦想”谈感受的父母仅占1.6%。
父母动不动就要拿作业评头论足:“做完了没有”,“怎么这个不会、那个不会”,这样的亲子聊天效果是什么呢?
什么话都被父母说完了,好吧你们赢了,孩子和你们根本没得聊!所以父母也就成了当之无愧的话题终结者。
《少年说》里曾有一期,一个女孩说起和妈妈的聊天方式,让很多孩子都有共鸣。
她说妈妈聊天时联想特别丰富,从一件衣服没有叠好的小事,可以聊成全家的大事。
妈妈说她衣服没有叠好,那学习也不会好,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只有去打工,爸爸没及时指出问题,所以爸爸也得批评,妹妹见此情景就会哭。
把芝麻绿豆说成了西瓜,这位妈妈一定能言善道,但她却一点也不会和孩子聊天。
衣服没叠好可以得出以后得打工的结论?
难怪每次和妈妈聊天的最后,女孩已不想再多说,因为妈妈的每一句都是聊天的“死胡同”,要说谈心更无可能。
《小王子》里曾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父母的语言决定了孩子的状态。
看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不是真“无聊”而是有满肚子的话却不想说出口。
习惯评价式聊天,父母毁掉了孩子对聊天的期待,错过了真正值得聊的话题,还怎么能指望在聊天中教导孩子?
“聊天”是父母和孩子最简单的相处方式,通过聊天,父母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孩子输送爱的滋养。父母的爱正向输入,孩子才能有正向输出。
会聊天的父母,孩子都不会差。
孩子的童年不可逆转,每一次聊天都是父母给孩子爱的语言和陪伴。
聊天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阻碍,而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好好说话,用心聊天才是父母最应掌握的技能。
愿每个父母不再做聊天的终结者,和孩子聊下去,聊得更多,父母才能陪着孩子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