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118514
-
- 注册时间2016-08-10
- 最后登录2024-08-20
-
- 发帖41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奖学金520
- 威望3394
- 打卡2025天未打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义乌十八腔,更多精彩评论请登录后查看。
关闭
今年3月3日是第八个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在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义乌小鲵”由原先的“浙江省特有物种” 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义乌小鲵”,于1985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蔡春抹在义乌市大陈镇首次发现,并根据其发现地而命名,为中国稀有两栖动物之一,因此又被称为“义乌大熊猫”。 “义乌小鲵”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为浙江特有种,属于中国稀有两栖动物。因其古老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及奇特的外形,又被称为神秘的“四脚怪鱼”。
“成年‘义乌小鲵’全长99~115毫米,头部呈卵圆形,身体为圆柱状,背腹部略为扁平,尾基部近圆形,末端钝圆;后肢较前肢发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多数个体指、趾端不相遇;指、趾无角质鞘,没有蹼,少数雄鲵趾间有蹼迹,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顶有椭圆凹痕;繁殖季节时,‘义乌小鲵’体色变浅,常为淡草绿色,体腹面灰白色,无云状斑,雄鲵体长长于雌鲵。”义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义乌小鲵”需经历从幼体到成体的变态发育过程,在变态前的7~10天内基本不进食,完成变态大约需要3个月。除繁殖季节外,营陆栖生活,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枝烂叶下面,很少在地面发现。
2017年义乌启动了“义乌小鲵”救护工程,先后在大陈镇、赤岸镇、城西街道及上溪镇内发现义乌小鲵栖息地7处,共发现成体2尾、幼体1575尾、卵袋149对;清理产卵场6处、设立生境保护标牌2处、架设上岸通道7处,提高了“义乌小鲵”成活率;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义乌小鲵”致濒原因为遗传多样性水平贫乏,并通过室内人工配种、胚胎孵化、稚鲵培育、成鲵培育,成功繁育幼体1000余尾,原生境放归500尾;拍摄了“义乌小鲵”专题宣传片,制作了宣传手册1000份,并在义乌市林场设立了“义乌小鲵”宣教室,通过宣传,提高了民众保护意识。 来源:爱义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