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下少些套路,多点工匠精神,还社会多些和谐
装修家装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和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息息相关。拥有一套房子,开启了安居乐业的起点。再根据自己的心意对房屋内部进行装修装饰,则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更丰富更现实的向往。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市场规模超万亿,却是行业乱象丛生,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坑蒙拐骗,质量参差不齐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网友感慨,选择一个靠谱的装修公司,装修全程不被坑不被骗和买彩票中头奖的概率差不多。
通过网友分享和自身经验总结一些装修套路,在此希望通过分解能给大家也带来帮助,避免踩进一些坑。现在常见套路之一是利用装修合同设置诸多漏洞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通常被装修公司拿出来的装修合同都是被装修合同研究了许久,作为合同的制定者和既得利益收获者本就容易缺乏一些公正,也很容易让一些无良的装修公司再加入一些看似合理合法的实则只利己是坑害消费者的条款。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基本上对于装修公司有心为之的合同破绽和漏洞看不懂也看不透,以为白纸黑字对双方权益有保障有约束,那其实可能已经被套路,等到将来维权才发现条款都是更多的是约束自己,对自己的权益维护将会异常艰难。
在签订合同后,部分装修会利用业主对装修流程的不了解,让业主签署各种文件,而大多数业主都是装修小白,也是很容易被他们的文件签字所套路,故意欺骗,被诱导签署一些并不是真实意思表示的文件。当然也有一些装修公司不提供也不愿意提供纸质的文件、资料,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等后面出现争议消费者维权也是更加艰难。
避坑提示,对于合同以及文件签署,一定要是慎之又慎,如果不理解不明白感觉有歧义,须防止“文字游戏”,一定要提前咨询相关法律专业人士,不要被装修公司宣称的是格式合同,及其它诸多的言语承诺所诱导所欺骗,对不合理的侵犯权益的条款及时增加补充协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对装修合同及文件签署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其它可以在签订前进行资质查看:查看装修公司的手续是不是完全,一个合法经营的装修公司,营业执照、装修资质证书是必要的。如今很多公司都开设了分支机构(这里要注意有很多小公司利用套路异地设立分公司过度包装自己),不过很多对这样的公司还应当查看对方是不是有法人委托书。
规划样图:对装修公司提供的规划方案要有具体的规划样图,核算报价客户应当严厉审定。如果委托装修公司挑选建材的话,装修公司通常会提供预选的资料样品,客户应当保留以便日后查看对照。
工期商定:通常2居室100平米的房间,简单装修的话,工期排满在35天左右,正常装修公司排期分项目施工通常也不超过三个月,一定要注明竣工日期,竣工标准,避免陷入装修公司未竣工不施工无限期的拖延中,假如着急入住的话,可以在签定时和规划商讨此条款。
质量检查:要明确质量检测标准及三方检验流程,有健全的质量保障检查机制,比如借助监理或者第三方验房机构。对于不按流程及行业要求检验,违背公正原则的要明确责任主体,约定在施工进程平分几个期间对工程质量进行合格的检验。合格的填写是:第一期间是即首要资料出场时检验;第二期间是荫蔽工程结束后进行检验;第三期间即工程全部结束。对于检验,要达到合格检验标准,要装修公司签字,合格第三方验房签字,最后确认完成用户才签字,才进入最终结算阶段。任何阶段装修公司应提前告诉业主参与检验,组织三方检验,期间检验后,应填写工程检验单。
核算价格:一定要约定好价格计算方式及方法,是以总价计算还是以实计算。这里装修公司会有几种套路等待消费者。第一种在签定合同时,将“合同总价”压低,麻木消费者,而在一些细节处,设置种种妨碍,比如故意设置设计缺陷,致使消费者不得不在履行合同时,为了能够功能使用正常,不得不按照装修公司引导选择已方增项,付出“额定”的所谓“实践费用”,实际中对于产生的增项都会额外增加较多工费、补助等非正常开支费用,装修公司以此增收。第二种情况是在签订合同时,混淆总价和报价清单关系,多做施工项目计算及总价,而暗示消费者具体结算以实际发生施工为准,而最终结算时,对于未施工或者取消的施工项目会以各种理由阻挠或者不予扣减费用,可能也会在即将施工结束时以停止施工等手段迫使要挟业主付费结算。
注意尺寸:通过对网友反应的情况对比发现 ,部分装修公司大概有10%到20%虚报面积,以此来作为不合规不合理的牟利。在计算墙地砖面积、拆砌墙面积、吊顶面积、乳胶漆面积时,采用空方实、上下通顶、增加所谓的损耗等方法来增加增多计算面积。大多数情况下,丈量装修面积的工作由装修工完结,就算业主拿好纸笔在一边记载,但是装修工丈量时手势的变化是不易发觉的。正本25公分的长度很可能成为28公分。这儿多出3公分那里多出3公分,这些多出部分的材料费施工费就全进了装修公司的口袋。
综上所述,在签订这个装修合同时一定要注意这个资质、规划、工期、质量、价格、尺寸等等一些问题,上述也有详细说到需要注意的事项的,如果真的不小心签了装修合同之后发现被骗的话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权益,要第一时间去报警或者去所在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投诉反馈,或者到人民法院起诉撤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