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0阅读
  • 3回复

为2万块放弃985名校,复读15年高考钉子户现状曝光,他终于要去上大学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语林撷枝
 
发帖
164
奖学金
327
威望
2181
微信分享到朋友圈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腔主  发表于: 2023-06-1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义乌十八腔,更多精彩评论请登录后查看。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不知道大家对“高考钉子户”唐尚珺还有没有印象?
今年 35 岁的唐尚珺,曾因为2万块而主动从985大学退学。
   后来又被多所名校录取,但因为目标是中科大,所以复读了 13 年。
    2022年,唐尚珺参加了第14次高考,他和记者提到:自己改变了目标,想冲击清华。
     之前咱们曾经分享过他的故事,很多读者都在留言中关心唐尚珺的成绩,希望他能早考上心仪的大学。
其实,去年唐尚珺的成绩很不错,顺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了。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尽管没考上清华,但交大综合实力在这里摆着,也是响当当的好大学。他应该会去报道的。”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因为录取的是护理专业,唐尚珺又选择了放弃,再复读一年。
2022年8月8号,他在自己的微博晒出了交大的录取通知书。并配文“无所谓值与不值,这只是一种选择,对应着的一个结果。”
    2023年,唐尚珺参加了自己的第15次高考。
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似乎没有以前那样踌躇满志,信心满满了。
6月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清华,唐尚珺表示:“恐怕就是个梦想,真的没有那个实力。”
他还说,这可能是自己参加的最后一届高考了:“今年该走出来了,也该认清现实了。”
唐尚珺还坦言: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他不知道,就算读了大学,以他的年龄还能否好好找工作。
一方面,他考虑自己上大学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他也有考虑学师范或者大学毕业以后从事教师职业,“说不定工作了再继续我的想法”。现在离高考成绩放榜,还有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唐尚珺终于决定迈过这道坎,学着从现实的角度考虑自己的人生。
现在回看讲述唐尚珺经历的纪录片《高十》,还是让人觉得很唏嘘,有励志的成分,也不有让人感慨的桥段,这一路,他承受了太多。

为了「改命」他参加了15次高考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公安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上学比较晚,2009 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可当时连三本线都没够到。
     父亲送他到了南宁一所技工学校学手艺。
   但唐尚珺不甘心人生止于技校,他瞒着父母偷偷退了学,拿着读技校的学费,去了钦州市的高三补习。
     2010 年,复读一年的他,只考入了一个民办三本学校,不甘心的唐尚珺,又留下来继续复读。
当时很多高三复读不但不收费,还会按上一年的考试分数,补贴复读生一些生活费。
     唐尚珺平均每月能拿到 400 多,靠着这笔生活费和暑期打工的钱,他坚持补习了很多年。2011 年,唐尚珺第三次高考,成绩刚过三本线;2012 年,第四次高考,成绩刚过二本线;2013 年,第五次高考,过了二本线,却没填好志愿;2014 年,第六次高考,唐尚珺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但因为不是理想的学校,他选择继续复读;2015 年,第七次高考,他考入吉林大学,依然选择复读;2016 年,第八次参加高考,唐尚珺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在老师们劝说下,他终于去大学报到了。
可也就在这一年,他年迈的父亲,查出了癌症。
当时有学校以 2 万块的奖金,招收高三补习生,唐尚珺又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继续回高三补习。
     自此,他的人生,像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便考上还不错的大学,他也迈不出去。2017 年,第九次高考,唐尚珺只考了 570 分;2018 年,第十次高考,他考了 619 分,继续复读;2019 年,第十一次高考,唐尚珺考入重庆大学,但他依旧继续复读;2020 年,第十二次高考,成绩不理想,他继续复读;2021 年,唐尚珺参加了第十三次高考。这一年,唐尚珺高考成绩尚未可知,网传是621分,但很快唐尚珺自己发微博辟谣:
     他说自己不是621,也非文科生。
     他说自己接触到的东西太少,认知太狭隘。当初不知人生可以有很多的路。
     他说以为自己可以,经历之后,才发现有些事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唯一欣慰的是,自己拼过,即便不可以,也无遗憾!
     2021年,唐尚珺再次拒绝了广西大学的录取。继续走上复读的道路。
     有记者采访了他70多岁的母亲,老人眼含热泪,已经不期待儿子能出人头地,只希望他能够正常生活。
2022年,被上海交大录取后,又因为是护理专业,选择第15次征战考场。这次之后,35岁的唐尚珺终于开始考虑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
    他觉得,自己将来想从事教师反面的职业,至于梦想,说不定可以在工作后实现。
     这几年的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很多公司都在裁员,很多和他年龄相仿,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中年人已经失业。
还有很多二十出头,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态。
    可以预料到的是,既没有履历,又拼不过年轻的唐尚珺,未来注定会面临一些挑战和落差。
如果他能早点进入大学,现在应该会有更稳定的工作,或许不会如此焦虑。执念太深是因为背负了太多东西其实,论资质,唐尚珺不算差;论努力,他也足够踏实;论结果,去年考上的上海交大也足够好。
但是这段旅程还是太过艰辛,代价也太过沉重,他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却被执念困得太久。

一,执着于名校改变命运

唐尚珺出身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里。纪录片《高十》拍摄时,他的母亲已经 67 岁,父亲 66 岁,却还依然出卖力气,靠种甘蔗维持家用,给唐尚珺交学费。
家里几间 96 年盖的房子,至今因为经济压力大,还没做过排水,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唐尚珺,深知家庭困境,他认定知识改变命运。
   这种想法本没有错。可唐尚珺却用实际行动,把「知识改变命运」改写成了「中科大改变命运」。
他眼里只看得见中科大,认为只有这所学校,才能改变命运。
   在一次醉酒中,他开始深深怀疑自己:我都怀疑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唐尚珺不明白的是,任何一场考试,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承诺人一辈子幸福。
   而高考只是手段,大学也只是人生的启程门票。如今他顺利被上海交大录取,但人生更大的挑战,也许是入学后、甚至毕业后才开始。

二,人生的成就,来自于知识+认知的叠加

其实,高考这 15 年,唐尚珺也曾考取过好几次不错的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虽然不是 211,也不是 985,但它的法学专业,在中国排名都很靠前。
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也都是很棒的综合类双一流大学。
无论哪一次,只要唐尚珺勇敢迈开步向前走,人生大概率都错不了。
   《认知觉醒》一书中说:知识和认知,是两个体系,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成长的本质,不光是学习知识,还要有清醒的认知。
     反观《高十》这部纪录片的作者何汉立,他是唐尚珺的初中同学。
     当初他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现在的南宁师范大学),一所并不是很突出的大学。
   但毕业后他主动抓住机会,进了广西电视台,在那里,他什么都做: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后期责编、后期图编等……
    后来,他自费拍摄了代表作《高十》,慢慢在行业内有了名气。
一个人,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学到,但认知的提升,还要到生活中去悟。

三、看不到「沉没成本」

其实,唐尚珺也有过短暂的「醒悟」:他第八次参加高考后,父亲被查出了肺癌,他拿着印有「喜」字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给家人看。
   可当时家人都很平静,已经没了喜悦。那一刻,唐尚珺意识到,这么多年执着的复读,好像错了。
就像纪录片导演何汉立说的:
    父亲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要是父母不在了,赚那么多钱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他感悟了,亲情至上,名利乃身外之物,趁着双亲还在,能孝敬就孝敬。
     唐尚珺悟到了这点,但他的决策,又被狭隘的认知给束缚了。
    当时唐尚珺已经去读了中国政法大学,面对父亲治病,他的第一选择,是再去复读,以赚取 2 万块的奖金。
一年后父亲去世,唐尚珺又重新陷入了复读的泥潭……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说的是人们做一件事情,只为看到结果,忽略了投入的那些不可回的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等。
    理性的决策者,会计算回报是否成正比时,忘掉沉没成本,从零开始。
    唐尚珺的遗憾就在于,他的家庭、经历给到的他认知太有限,只懂一味付出努力,却看不到沉没成本,导致他耽误了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值得欣慰的是,这两年,在纪录片导演的帮助下,唐尚珺开始走出原来的生活。
     他会在闲暇的时间运动,也会帮忙拍摄、剪辑视频,接触一些新东西。
9条评分威望+9
特别声明:帖子及回帖全部内容为论坛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任何用户如认为页面上的特定内容涉及侵权,可通过页面底部侵权投诉指引向我们进行投诉。
本帖共有3条回复,请登录后查看。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