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整个浙江开启了“炙烤”模式,“热射病”频繁登上热搜,不少人因此入院,并且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死亡案例。
橙柿互动记者今天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急诊科获悉,该院最近每天都会收治3-4例中暑患者,平均每天都有1-2例重症中暑患者被确诊为热射病,
更令人扼腕痛心的是,最近两天已经有2例热射病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户外高温作业下热晕了这名工友最终没能挺过来据了解,第一例患者是一名外来建筑工人,40岁左右,因为工作需要曝晒于高温环境中,被人发现时已经晕倒在地上。
送到浙大四院急诊抢救室时心脏已经骤停,耳温测量仪直接爆表,核心温度超过42℃,同时伴有多脏器衰竭以及严重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是热射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引起微循环血管内凝血,继而发生大面积出血,有致命的危险。这名工友不仅胃部自发性出血、体外如耳鼻等也在滋滋出血,床单上都被血迹浸染。
浙大四院急诊科全力实施抢救,迅速启用“救命神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经过一夜抢救和实时监护,最终也没能成功将其从死亡线拉回。
浙大四院急诊科胡建主任医师说,该名工友属于典型的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健康的年轻人群体,如建筑工人、运动员、参训官兵、消防员等,常发生于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者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
七旬老人不愿意开空调6岁男孩把自己关在车后备箱……第二例死亡患者是义乌本地一名70多岁老人,本身患有心脏病,被发现时已经昏倒在家中,送至医院虽经急诊科医护人员积极抢救,但还是非常遗憾的没能挽救到老人的生命。
当时测量老人的核心温度已超过40℃,皮肤表面青一块紫一块表明体内自发性出血,同样出现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对此,家属十分后悔说,老人在家中不愿意开空调,总是说自己不热,又因为有心脏病觉得自己吹不得空调。
对此,胡建特别提醒,一定要重点关注老年群体,不能为了省电或者其它原因“硬抗”,炎炎酷暑,避免高温、高湿环境是预防中暑的重中之重。
而就在两周前,义乌一名六岁儿童就因为被困在车中3小时左右,出现了严重的热射病,情况危重,至今仍在重症监护室中抢救。家长在急诊抢救室门口泣不成声,称当天下午怎么都找不到孩子,最后才在车中发现。
胡建说,老年患者和小孩都属于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
如何预防“热杀手”,如何预防中暑?胡建表示,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中暑。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避免脱水的发生、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1.及时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在高温天气里,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温的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500-1000ml)。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
2.高温天气里应尽量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时穿着合适的衣服并涂抹防晒霜,活动时间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
3.注意饮食及休息,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4.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和广藿香等都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中暑的发生,也可以在发病的第一时间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5.警惕中暑症状。如果轻度中暑,比如大量出汗、头晕无力、胸闷气短、恶心心慌等,一定要及时处理,防止情况恶化。
如果“热杀手”来临,我们该如何进行急救应对?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热射病的首要治疗措施。
① 应该立即脱离热环境: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有条件可送至有电风扇或空调的房间;
② 患者如果清醒,可以先补充水分,小口慢饮,千万不可以过急的大量喝水。补充水分时,应加入少量盐分,也可以选择运动饮料。
③ 积极有效降温: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采用水浴或冰水擦浴。
④ 急救措施实施后尽快就医:在现场早期处置中推荐“先降温后转运,护送途中持续降温”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
来源:浙大四院 通讯员:金南星